出来走两步:我的生活我的画(之六)

【原创】邓世敏

       过去二十多年间,我到访欧洲多次。仅参观卢浮宫,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和西斯庭礼拜堂各三次;大英博物馆、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各一次。也去过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。每次,在履行必要工作之外,我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对欧洲文化艺术品的欣赏之上,包括绘画、雕塑和建筑。尤其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。博物馆里,欧洲之外的,如中东、南亚、埃及及其它非洲展品我不太感兴趣。不是展品不好,而是我非“杂家”,也没那么多脑容量,只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有限选择。中国历史文物在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也很多,但在国内博物馆看多了,也不需要看。每次到那些地方去,我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思考

        上世纪九十年代,我参观它们的时候,引起了我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考。看到博物馆琳琅满目的收藏全是艺术作品:雕塑与绘画。而且绝大多数作品都与宗教、神话、著名历史人物有关。包括在博物馆之外,从小巷到广场,无论哥特式建筑还是罗马式建筑无不砌嵌精美绝伦的雕塑,大大小小教堂里除雕塑外挂满了各种与宗教故事有关的油画。到处洋溢着历史的文化艺术气息。明显感觉到与我们华夏民族文明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轨迹。在我们博物馆能看到的,代表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和文明进步的物质,几乎都是实用品。从粗陶、青铜器到瓷器,绝大多数是生活用品。甚或说,就是为灌饱肚子的盆盆罐罐。即便是陪葬品也不脱主人的生活使用和驱使之意。包括墓内陶俑,陵前石雕,出发点与艺术无关。当然任何人工产品不可能没有艺术性,只是生活、生产、祭祀、战争等器具的艺术性从属于使用性。从这种意义上说,我们文明的发展始终局限在物质层面。它反映出,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都一直在为生存,为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而奋斗。而欧洲的历史发展或者是文明进步则不同,艺术品几乎与生活生产等的物质使用无关,它体现的是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价值。东西方历史从文物觉度来看,我认为可以这样说,华夏是工匠在创造和发展文明;工匠之外的艺术,绘画、书法等只是士大夫少数人雅兴,不具有社会性的,也不代表社会文明与进步。而欧洲艺术作为文化,具有其社会的普遍性和共享性。因此欧洲是艺术家创造文明,或起码说,是以艺术家为主力发展和推动了文明进步。
        不管是什么样的文明发展轨迹,并不能说明或解释哪个民族更优秀,哪个民族不优秀的问题。文明的发展是以实用物质产品还是以艺术文化产品为主线发展,这应该是由东西方民族生活生存的外部环境条件决定的。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;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欧洲的自然环境优美,风调雨顺、自然灾害少,普遍生活富足。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童话。而我们生活的环境比起他们要差的多,水涝、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。从历史记载看,我们的祖祖辈辈是乎永远都在为饥饿、贫穷、灾害做斗争。是乎,自古我们都是在争取或拼命生活,而欧罗巴人永远都是在拥有和享受生活。也就是说,欧洲艺术体现的精神文明,是其优越的物质条件催生的。直到今天这种状况仍然没有改变。由此看,欧洲艺术代表的历史区别于华夏使用品代表的历史,也就不奇怪了。实际上,也正是他们建立在优越物质条件之上的艺术氛围,培养了他们比我们在工作、生产工艺、发明创造等上的更多严谨性和思维的敏捷性。当我们的先人还在用滴漏计时的时候,欧洲的艺术家们,早用他们精细的艺术之手,把时钟挂在了教堂的钟楼上。艺术的严谨性也进一步培养和扩大了艺术家们才能的多面性。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三杰为例:达芬奇不仅是艺术家,而且是物理学家、数学家、建筑学家、机械工程师、天文学家、音乐家等,米开朗基罗不只是画家、雕塑家,还是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建筑学家之一;只活了37岁的拉斐尔不仅是画家,也是当时著名的建筑设计师。由此想一想,如果历史是这些人创造和推动的,那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奇怪吗?当然,以此来解释欧洲文明的全部,可能是片面的。但换换思考问题的角度,未必不是科学的态度。

       二零一八年,是我写这篇文章前最后一次去欧洲。也可能是我开始从事了西人的艺术的缘故,当我再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,尤其是绘画艺术时,我思考的就只有艺术了。一切哲学和历史观的思考是乎已经不重要了。我对古典画派尤其复兴时期的油画作品认知是:表现神话、圣经故事以及贵族生活的内容特别多,反映现实生活、底层平民生活的少。唯美主义特征比较明显,色彩明丽,绘画精致,表达的人物形体普遍丰满,物体、景色等轮廓清晰,很多绘画是轮廓线和明暗对比结合表达。画面表达明显超越现实生活和自然。给人超凡脱俗的感觉。与印象派明显不同。如果说古典风格是出世,那印象派的画就完全是入世。它反映普通现实生活和自然环境,平民化。它克服轮廓线呆板的缺点,用色快表达不同的物体形式与状态。光感、动感、时间观特征明显。室外光影表达是印象派的突出特点。绘画风格豁达。用世俗审美观看,没有古典绘画精细和唯美。但它有古典派所没有的灵动、现实和潇洒。

古典画技作品之二: 《睡婴》 规格110×110(cm)
印象画技作品之一:自画像
印象画技作品之二:美国前总统特朗普:布面油画。规格60×40(cm)

        所谓画派应该是后人或别人给划分出来的。画家本人在创造自己的绘画时,并没想着自己是什么派,他们可能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觉在画自己的画,搞了自己独立风格的作品。但对比十五,十六世纪的绘画和十九世纪莫奈们的作品,就一个外行都能感觉到这是两种不同风格的绘画。甚至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绘画艺术。这种突破很了不起。划时代的创新,我觉得我们中国艺术家们做不到。到二十世纪,毕加索的错位拼接、变形、碎裂等形式的立体主义和抽象绘画又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。如果说莫奈、塞尚、高更等是印象派或后印象派的代表,这点我信。从绘画对比看是一脉相承,明显带有同一时代绘画的印痕。所不同的是他们的个性风格。实际上,在莫奈之前,绘画艺术已经从古典向印象派转变。比如米勒、马奈等他们的画已经明显在脱离古典画派的窠臼,尽管还有写实的特点,但已有明显的朴实和现实的风格。立体主义在毕加索之前也在塞尚等人作品中露有端倪。看来事物的变化都还是具有过渡期的。另外,在印象派中,我觉得梵高是个例,他的作品与一般印象派或后印象派大为不同。他小笔点彩的画技,画面的诡异和灵动性是其它印象派所没有的。这也可能是他当时区别于正常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所孕育的。
       上面是我在看画品画过程或之后,对西方一个历史阶段的绘画艺术的感性认识。我承认这肯定是浅薄的,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的积累认识水平会提高和改变。但我是在思考了,总比不思考,比人云亦云好。

《生日》:布面油画。规格120×90(cm)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