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创】邓世敏

我五十出头开始画油画,买来了画架、画笔、油膏、画布,一应俱全。但真正画起来的时候,或者遇到困难对自己的作品失望的时候,就开始犹豫并考问自己:都五十多的人了,现在开始画油画能画出什么结果?能去跟人家已经画了一辈子的,画了几十年的画家比?但我还是在矛盾中坚持下来了。我努力挖掘出不少,说服自己坚持下来的理由: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,并不是因为他为某一个课题奋斗了五十年、六十年或者一辈子,而是他在该课题上该发光的时候发光了,同时比别人更耀眼。无论是文学还是绘画,名家的代表作品更多的是早期、中期,而不是晚期。晚期以及身后的名声,则多依赖于过去成就的发酵和再发酵。文森特.梵高油画生涯不到九年,作品的黄金时期也只有两年左右时间,但这绝不影响他在世界画坛上作为大师而占据一席之地。千千万万的画人、画家画了一辈子画,又有几个比肩梵高蜚声画坛?如果说一个人做事的成就与时间有关,那它们一定是一个抛物线性的函数关系,到了临界点,发展下去是负相关,直至落地。“江郎才尽”恐怕不只是江郎,甚或是整个人类,乃至宇宙演变的规律。由此延伸了去,现在人的寿命长,我就活八十几岁,那不还能干三十多年。梵高才干八九年,咱就是比梵高笨得多,那也不耽误有生之年得到一次高潮。是不?我努力再努力,再加上不断提高炒作力度,你敢肯定有一天咱不会成为邓莫奈、邓梵高、邓毕加索之类?人家的画动辄就几千万上亿美元。到了那个地步,咱不说多,就算卖一幅,那后半辈子不就吃穿不愁了!这么大的利益诱惑,谁会不动心?恐怕就屁股上扎着钉子都还能笑出声来!有人说这些都是你心里的贼。我说这是我的动力源泉。干!所以我坚持下来了。

国画和油画都是崇高的绘画艺术,是人类文化瑰宝。但其绘画的表达方式、绘画理念及思想逻辑都是不同的。表达方式很好理解,从物理感知而言:国画色料和色彩简单明快,两色、三色甚至黑白都是较普遍画作。线条和平面化特征明显。油画色彩丰富,涂色厚重,以色调色块、光影来表达绘画形式。立体特征明显。国画在画的本身之外,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很多都愿意赋予其更多的背后寓意,强调其保平安、祈福寿等主观的欲望、诉求和安慰作用。这体现了国画主观思想逻辑的延伸性较强。我感觉油画几乎没有或者说这方面的意愿淡薄,它用颜色、构图、光影直接表达形式上的美或故事情节。如果盎格魯-撒克遜人、日耳曼人的后裔们在家里挂一幅油画以图“吉祥”,图福禄财寿,那倒成了滑稽的事情。“美”与内容就是直接存在于物理感知之上,多了就是废话。当然并不是说西方的绘画没有寓意。但它的寓意是“客观”的。他的艺术包括绘画与雕塑,应该在于用唯美的艺术表达,客观上影响或调动人们的情绪,很多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再现,以起追思圣人及先贤,端正人们行为的作用。还有,绘画和书法一体同源是国画的一个厚重特征:汉文字本身就是象形文字,字由画而生。而绘画自古以来也同样离不开书法,一幅国画须跋、诗、款等书法题字相配,按字的多少,有长题、穷题。不管字多少,“题”作为绘画的重要条件突显出来,就说明书法在绘画中重要性。当然也有“隐题”,但那也是“题”。一幅画没有“题”无论如何都是上不得台面的。但油画是一门独立艺术,与文字书法无关,没“题”。有得只是签名,就是告诉你是谁画的,意义仅此。绘画的发展理念上,国画和西画也截然不同,甚至是大相径庭。国画注重承传性,从流传下来的绘画看,自唐宋以来,山水、花鸟等画技画风,从本质上没有很大改变。画家们以传承前人画风为荣,真正改变了反而成了另类。油画不同,它不反对甚至鼓励创新。印象派否定了古典派,现代派和后现代派正在否定印象派。每一次否定都意味着一种新的绘画艺术产生。前者和后者总是大相迳庭的。比如所胃后现代画派或抽象画派,如果还认为它是油画,那只能说是因为用的色料相同。就绘画表达形式而言,与传统油画已格格不入。就我个人的看法,现代抽象绘画作品与街头的”graffiti”归为一类更为合适。顺便说一下,这绝不意味着贬低抽象绘画。”graffiti”早已被公认为是一门现代绘画艺术。

总的说吧,我的感觉:读国画是瞭望远处,赏油画是亲临其境。优美的国画让人倾听遥远的高山流水、感受九天云起云落,寓意像丝竹古琴余音绕梁,绵长不歇;那么鲜活的油画则给你触摸和享受唯美机会,让你置身画中拥抱历史,呼吸文艺复兴时期的空气,与画中主人公私语互动。
上面对国画与油画的一些对比评论,首先说明,我没有任何理论依据,纯属自己凭简单感觉而得来的一孔之见。如果哪天有幸让那位绘画或绘画理论大家读到了,读出了缪误,望一笑了之,不必当真。 画油画是一件辛苦活,又脏又累。可不比国画丹青,是清净、是涵养和优雅。我的感觉画油就像刷油漆或在壁上抹泥灰。所不同的是前者要构图,用的色彩更丰富,涂抹起来需要更认真,更富有想象力。刷油漆和画油画在英语中本身就是一个词:”painting”。我们经常还会把画油画称作“制作油画”。可见,西方的绘画艺术是与工匠精神分不可的。你说能不辛苦么?我不确定欧洲在十五、十六世纪蛋彩画之后,那些绘画先贤们画油画所用的油膏是什么材料制成的,但现在画油画用的普通色料,虽然我查资料无获,但我从气味,色感、擦洗效果等感觉判断,应该与现代涂墙、涂木用的化工涂料是同源。要说不同,那只是绘画用的油膏,是在现代化工涂料中添加了如石膏粉,咖喱粉之类的固化剂而成。增加固化剂是为克服或减弱漆涂料的“平流性”,以适应油画立体效果的要求。现代西方绘画painting依据所用色料不同分丙烯画和油画,大体也是源于水质涂料和油质涂料的不同。我猜想丙烯画及色料是近些年随着水质涂料的发明和使用而产生的。说到丙烯色料,其易干易清洗。缺陷是:光感差,因其水质易挥发,不易添加过多固化剂,呈半流质,平流性强,所以不易“刀摆”。顺便说一下,我在参加高考之前,在家乡学过两年木工,过去我所生活的地方,木工和油漆工是一体的。不像现在木工就是木工,油漆就是油漆,社会分工明细化。因此,我对涂料之类的东西比较敏感。如果上面的推论或猜测是正确的:过去西方的涂料多是亚麻油调制的,那么过去油画的色料也大概率是亚麻油调制的。但现在的油漆或者说涂料都是化工产品,与植物无关,肯定是欧洲工业革命后,最可能的是二十世的产物。也就是说,现在油画的色料大约一百年甚至不足一百年历史。那问题出来了,存在了五百多年的达芬奇、米开朗基罗们的画,能在自然环境中鲜艳如初,那么现代的油画也能在五百年后像它们一样吗?我觉得不能!一个很朴素的实证问题:我们用“大漆”漆出来家具和用化工“洋漆”涂出的家具熬的年数会一样吗?当然中国的树脂“大漆”和西方的亚麻油漆也是不一样的,但触类旁通吧。